觀賞魚疥瘡病的病原體介紹
觀賞魚疥瘡病又稱瘤痢病,主要在鯉魚、草魚和青魚的成魚上比較常見。雖然該病主要流行于歐洲、北美、日本等地,但是在中國也會有,所以在魚養(yǎng)殖場中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該病病原是滅鮭氣單胞菌(Aeromonas salmonicida)、革蘭氏陰性桿菌,大小為(0.8-1.2) 靘祝0.5-2.0)靘,無鞭毛、芽孢和莢膜。在PBG培養(yǎng)基上形成黃色菌落,在FA培養(yǎng)基中20-25℃培養(yǎng)3-4天后產(chǎn)生褐色水溶性色素,菌體不運動,V-P反應大多數(shù)是陰性。
詞條相冊
觀賞魚疥瘡病的發(fā)病機理
觀賞魚疥瘡病就是魚體背部的皮膚以及肌肉組織發(fā)炎并且出現(xiàn)膿瘡。由于魚疥瘡病的病灶是向外突出形成的疥瘡,所以該病的傳染性比較差,也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(jié)。那么,觀賞魚疥瘡病的發(fā)病機理是怎樣的呢?
該病的發(fā)病機理為:先在軀干肌肉內(nèi)形成感染病灶,隨著細菌繁殖增多,細胞溶解,組織軟化、膨出。隆起的皮膚充血,繼而出血、壞死潰爛。中心部位溶解成紅色液體,其中有大量細菌、組織崩解物和紅血球等。切片觀察可見毛細血管破壞出血,吞嗜細胞浸潤該處。最容易侵犯肝、脾、腎。隨病情發(fā)展,腎、脾等造血器官退行性變性。腸道感染時會引起卡他性炎癥,腸內(nèi)?;煊醒?。最后發(fā)展為敗血癥。
觀賞魚疥瘡病的臨床癥狀
觀賞魚的疥瘡病就是魚體背部的皮膚以及肌肉組織發(fā)炎,出現(xiàn)膿瘡。該病雖然主要流行于歐洲、北美等地,但是由于流行范圍比較廣,所以中國也可見該病。那么觀賞魚疥瘡病的臨床癥狀究竟是怎樣的呢?
病魚離群獨游,活動緩慢。體色發(fā)黑,在魚體軀干部,通常在背鰭基部兩側(cè)的肌肉組織上出現(xiàn)數(shù)個小范圍的紅腫膿瘡向外隆起,柔軟浮腫。隆起處逐漸出血壞死,潰爛而形成潰瘍口。特點:潰瘍范圍小,不成片,紅腫隆起,常發(fā)生在背鰭兩側(cè)。腸道充血發(fā)炎,腎臟軟化、腫大呈淡紅色或暗紅色。肝臟退色,脂肪增多。
一般分3型:急性型魚急性死亡,尚無外部癥狀。亞急性型病情發(fā)展較慢,在軀干肌肉形成癤瘡。因而有外部癥狀,陸續(xù)死亡。慢性型病魚長期處于帶菌狀態(tài)。無癥狀也不死亡。
觀賞魚疥瘡病的預防要點
觀賞魚的疥瘡病主要危害鮭科魚成魚,雖然主要流行在歐美、日本等地,但是在中國也偶有出現(xiàn)。該病也會引起魚類死亡,所以日常的預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。
1、用微生態(tài)制劑改良水質(zhì),可按每畝(水深1米)首次施用量1公斤,以后每隔15天施用1次,用量0.5公斤。也可用常規(guī)使用的生石灰溶液、沸石粉等水質(zhì)改良劑優(yōu)化水質(zhì)。
2、防止魚體機械性損傷:在扦捕、搬運、注射、放養(yǎng)時,應盡量避免魚體受傷。
3、用蟲克星、硫酸銅、敵百蟲、苦楝皮等殺蟲劑殺滅水中魚體外寄生蟲,以防寄生蟲侵害魚體,魚體受損而感染此病。
4、魚種應按時注射疫苗,增強免疫力,注射疫苗后可用3-5%的食鹽水或20克/立方米濃度的高錳酸鉀液浸泡10-15分鐘。
5、如少量魚體受外傷,可用新鮮大蒜汁抹擦2-3次。
6、養(yǎng)殖期間,每隔15天按0.3-0.5克/立方米二氧化氯液全池潑灑。
7、將中藥五倍子搗碎,用開水全部溶解后,用池水稀釋全池潑灑,用量為2-4克/立方米。還可每畝(水深1米)用大青葉5公斤加黃連1公斤加水3次煎汁至藥液為20公斤,全池潑灑,連用3天可防治本病。
8、內(nèi)服藥物:每100公斤吃食魚用三黃粉0.5-1公斤拌5-10公斤餌料投喂,每天2次,連用3-5天;每100公斤魚用丁青散20-50克拌糧投喂(地丁、大青葉、大蒜粉按5:3:2比例混合制藥);每100公斤魚用土霉素0.5公斤制成藥餌,投喂4-6天;在200-300公斤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100克拌勻投喂,每天2次,連用3-5天;在飼料中按每公斤拌四環(huán)素0.25克,連用3-6天。